根據英國醫學雜誌的研究報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導致醫療保健場所內外,個人防護裝備(PPE)的使用明顯增加。在社交媒體中,「口罩臉(Maskne)」一詞在疫情期間變得越來越流行。然而對於這類面部皮膚病,人們通常花費很多卻收效甚微。
在這份臨床試驗報導中,研究人員總結了與佩戴「面部PPE」所引起的面部皮膚病最常見的原因,並發現有許多人們因長期配戴口罩而導致新患或原有皮膚問題加重。
「面部PPE」包括全面罩、面罩、護目鏡、外科口罩(防液體外科口罩、FRSM ⅡR型)和呼吸面罩(例如,FFP3、FFP2和N95)。
「口罩臉」有多常見?
首先我們要知道,目前與PPE相關的面部皮膚病很常見,但關於其患病率的數據有限,並且通常將其作為描述性術語,而不是具體的診斷。根據有限的證據,與口罩相關的痤瘡和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是目前最常見的面部皮膚病之一。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對泰國833名醫學院工作人員(包括醫護人員和非醫護人員)進行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對外科口罩和布口罩產生皮膚不良反應的自我報告患病率為54%。
應該如何評估面部皮膚病?
通常情況下,患者口罩覆蓋的區域會出現明顯的新發皮疹,或先前患有的皮膚病加重。理想情況下應該面對面進行評估。
「口罩臉」病史應包括的關鍵信息
- 皮膚病相關病史及家族史,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和輔助用藥在內的全部用藥史。
- 與佩戴口罩相關的時間關係——不佩戴口罩時面部問題是否得到緩解或改善,例如,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在不佩戴口罩期間應有改善,而痤瘡一般無緩解。
- 是否出現瘙癢、疼痛、膿皰或丘疹。
- 每天佩戴PPE的時間。
- 是否有「摘除口罩」(完全摘掉面部PPE)的時間。
- 評估對患者情緒、工作和社交生活的影響。PPE相關的皮膚病可顯著影響醫務人員的生活質量。
檢查應集中在皮疹形態、分布,以及是否在面部以外的部位出現。
常見原因是什麼?應當如何治療?
其實每種面部肌膚情況都有可能是因佩戴面部PPE而出現或加重。加重往往是由於佩戴口罩期間面部周圍形成悶熱、潮濕、密閉的環境及彈性材料對肌膚的摩擦。
接下來則列出了比較常見的幾種面部炎症,以及預防PPE相關面部皮膚病的措施: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ICD)是最常見的職業性和口罩相關皮膚病。ICD是一種直接由物理或化學損傷引起的外源性濕疹。與口罩相關的壓力性ICD4通常發生於面頰和鼻梁上。它與長時間佩戴口罩有關(>6小時),其嚴重程度取決於暴露的刺激性和持久性。表現形式從散在、乾燥、鱗屑性斑塊到紅腫、水皰、糜爛和潰瘍。已存在皮膚屏障缺陷的特應性皮炎患者中,發生ICD的風險更高。
重建皮膚屏障是治療ICD的關鍵。定期摘除口罩(每小時1次)是一種方法。對於破損的皮膚,可以使用硅酮敷料(如Mepilex Border Lite薄型敷料)來保護皮膚,並確保口罩密封完好無損。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ACD)是一種對外部過敏原的延遲Ⅳ型超敏反應,比ICD少見。通常情況下,在接觸甲醛和二溴二氰丁烷等防腐劑後發生,外科口罩鬆緊帶中的橡膠促進劑硫脲也是一種公認的過敏原。一般會通過金屬條將口罩固定在面部,有報道稱鎳和鈷導致了面部ACD。
臨床上很難區分ICD和ACD。兩者通常表現為局限性炎症,邊界清楚的炎症和紅腫提示ACD,而瀰漫性炎症多為ICD。包括避免接觸過敏原可防止復發,因此確定過敏原是關鍵。可通過斑貼試驗來確定過敏原,遇到過敏原或疾病較嚴重時,可觀察到陽性反應。
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20%~30%的兒童和2%~10%的成人受累。佩戴口罩對特應性皮炎患者的面部皮膚有刺激作用,加上口罩會造成密閉的潮濕環境,使患者皮膚症狀進一步加重。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通常在年輕時發病,有1%~3%的成人罹患該病。通常累及頭皮、眉毛、眉間和鼻唇溝。治療方法包括定期用抗真菌藥物,與特應性皮炎一樣,佩戴口罩造成的悶熱、潮濕、密閉的環境會使脂溢性皮炎患者症狀進一步加重。
口周皮炎
口周皮炎由帶有丘疹、膿皰的紅斑組成,可累及年輕女性的眼周和口周皮膚(形成桃紅色邊界)。可以是特發的,或是直接或間接使用化妝品或糖皮質激素軟膏引起(例如化妝品或糖皮質激素藥膏接觸到面部)。與特應性皮炎及脂溢性皮炎原因相同,佩戴口罩會發生口周皮炎。治療包括停用相關護膚品及簡化護膚程序。
蕁麻疹
壓力性和接觸性蕁麻疹都是PPE的少見併發症。壓力性蕁麻疹是由口罩向下的壓力引起的,其特徵是在受到壓力後立即或延遲(4~6小時)形成風團。建議佩戴鬆緊合適的口罩,或者使用其他PPE。
接觸性蕁麻疹是對乳膠或甲醛等過敏原的直接反應,通常在去掉過敏原後24小時內消退。
痤瘡
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與PPE相關痤瘡,發生於有尋常痤瘡既往史但未佩戴口罩的人群中,通常與外科口罩和呼吸面罩有關。
玫瑰痤瘡
玫瑰痤瘡通常發生於30~50歲皮膚白皙的成年人。患者通常表現為面部紅斑和凸出部位(如下巴、臉頰、鼻子、前額)毛細血管擴張,正確佩戴口罩時,玫瑰痤瘡的典型分布區域與口罩覆蓋區域重疊。慢性病程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持續存在有助於區分玫瑰痤瘡和口周皮炎,長期佩戴口罩會誘發或加重玫瑰痤瘡。藥物治療包括局部用藥,每天2次,持續8~12周。
毛囊炎
面部毛囊炎與面部毛髮有關,男性更常見。閉合性毛囊炎、細菌性毛囊炎和假性毛囊炎(由毛髮侵入引起)的臨床皮疹類似於丘疹、膿皰,結節少見,分泌物拭子檢查可排除細菌感染。用溫和非皂劑洗面奶每日清潔去角質(釋放內生毛髮),並用濕剃代替乾剃剃須可有效緩解該病。細菌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單純無菌性炎症患者可使用激素類/抗生素類軟膏復方制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