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條件的變化,現今大家在飲食和生活上都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導致很多人排便時間不規律,有的甚至還深受「便秘」的困擾。
雖然在大家看來,便秘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但是長期便秘之後,體內毒素堆積,那麼腹部就會容易出現贅肉,皮膚也會變得粗糙,臉上長斑長痘,有的甚至還會出現口臭、痔瘡等問題,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那麼對排便不規律或有「便秘」問題的人,應該怎樣做,才能解決這些煩惱,養成良好的排便週期呢?早上排便、中午排便、夜晚排便……每天24小時,到底哪一個時間段排便更好呢?
排便也有「黃金時間」
人天生有兩個排便「黃金時間」:
一個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即早上一覺起來,由躺變坐再到站,腸道蠕動增多,幫助大便排出。
另一個是飯後的「胃腸道反射」,即進餐後食物刺激胃引起胃腸道反射,繼而喚醒天然的排便反射,進而幫助大便排出。
據臨床觀察,多數人都習慣在清晨排便。因為人在早上起床後會產生起立反射,且早餐後胃結腸反射最強,會刺激結腸蠕動,形成排便反射。這時如廁可排空整晚代謝產生的「廢料」,有助預防肛腸疾病。
這些習慣可解決排便不暢
1、定時規律
養成規律排便,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定時蹲廁所,讓身體機能形成條件反射。後期只要做蹲廁所這個動作,身體就自然發出排便信號。
2、集中注意
現今很多人習慣一邊排便一邊看玩手機平板,這樣很容易轉移排便注意力,減弱主動排便意識,延長排便時間。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排便規律性差、排便時間長的惡習。所以要想排便順暢有規律,排便時需要集中注意力。
3、按摩腹部
早上排便時可以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輕揉小腹,促進腸道蠕動,提醒腸胃進入工作狀態,幫助排便。
4、保持運動
便秘一大誘因,就是缺乏運動,致使腸道無力排便。所以每天保持一定量的運動,有利於腸胃正常運行。
5、飲食均衡
精白米面等食物吃多了而蔬菜吃少了,容易造成糞便乾燥,不利於糞便排出體外。反之,高纖維食物能夠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和廢物。所以在日常飲食中,最好少吃精白米面等食物,多吃高纖維食物。
總結
人一天有兩個最好的排便黃金時間,一個是早上起床的時候,一個就是飯後。
可以改善排便不順的方法主要有五個,包括定時規律的如廁習慣、上廁所時集中注意力、排便前按摩腹部、抱持日常運動習慣和均衡的飲食習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