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體的很多部位都是需要水分的,血液循環需要水分、腹部呼吸需要水分、肝臟解毒也需要水分,可以說水分是保證身體運行的關鍵。
但是,在喝水的時候大家可能會發現有些人剛喝完水馬上就有尿,有的人喝了很多水隔很久才有尿,這些都正常嗎?
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正常情況下人每天的飲水量大概在2000毫升左右,而且飲水週期正常的也是在兩小時之內,而人們每天正常的排尿次數是在其次,但這些也並非應用於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喝水與上廁所的關係
喝水後,水分經過腸道的吸收進入血液,如果水多了,身體就會向腎臟發出指令。腎臟中的尿液經過腎小管的過濾吸收,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以及尿酸就構成了尿液。
之後尿液被輸送到膀胱,當膀胱中的尿液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排尿的感覺,尤其是喝得多的情況下,排尿也會更頻繁。
一般來說,喝水後大概30-45分鐘會產生尿意,想要去廁所,因為水在體內正常代謝,需要花費的時間就是30-45分鐘左右。
而至於排尿的次數,一般一天6~8次,1次300ml左右,總量不會超過3000ml。如果遠超這個標準範疇,則要注意了。
如果一喝水就排尿要警惕下面這些問題
平時不愛喝水
有的人平時不渴的時候,絕對不會想起來喝水這回事,一直如此,膀胱便會適應缺水的環境,一旦有水分進入膀胱,很容易因刺激而產生尿意。
生理上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膀胱括約肌太松
身體是由各個系統構成的,一般來說,身體代謝的尿液達到一定的量,身體自然會接收到泌尿系統發出排尿的信號,這個時候膀胱括約肌比較的松,不能憋尿,就容易出現強烈的上廁所的慾望。生活中膀胱括約肌比較鬆弛的人,出門在外就要少喝水,就容易出現一喝水就尿頻、尿急等。
天生膀胱小
由於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同,所以自從出生來,膀胱天生就比較小,儲尿量也比較少,所以容易一喝水就會出現頻繁上廁所的情況,對於這種先天的情況,大家也比用過於擔心,建議小口喝水。
其他可能的原因:
泌尿系統疾病
比如尿道炎、膀胱炎等都可導致排尿次數增多、排尿量增加,且多伴有排尿疼痛、尿液顏色改變、腰痛等表現,建議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血糖高
糖尿病患者在代謝方面是有問題的,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也相對差,導致尿液中的糖分增加,進而導致尿液增加。
不管怎麼樣,上廁所次數太多或太少,一般都不健康。
總結
正常情況下,成年白天上廁所的次數是2-6次,最多也就8次。夜晚排尿1次。如果白天尿了8次以上,夜裡尿了2次以上,就不是正常正常的現象了。
如果尿量在一天內超過了3000毫升,就被稱為多尿症。導致多尿症的疾病因素,有尿崩症、糖尿病、腎衰竭、高血鈣症等。
所以,上廁所過多過少都不是正常的現象,喝水量和上廁所的數量應該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這樣才表示真正的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