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隨著養寵家庭、養寵種類越來越多,狂犬病的預防愈發重要。作為致死率100%、大多數為突發情況的狂犬病,令人難免感到恐懼,如何有效預防?
根據Mayo Clinic的報導,科學瞭解是第一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01 什麼是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臨床表現,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hydrophobia)」,主要臨床表現為特有的狂躁、恐懼不安、怕風怕水、流涎和咽肌痙攣,最終發生癱瘓而危及生命。
不過要記得,狂犬病並不是只來自於「狗」而已,前一陣子也有狂犬病正名「拉皮斯病」的連署運動,所以不要因為病名而誤會了可愛的狗狗們喔!
02 狂犬病的傳染源有哪些?
帶狂犬病毒的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犬,其次為貓、豬、牛、馬等家畜。在發達國家地區由於對流浪狗控制及家養狗的強制免疫,蝙蝠、浣熊、狼、狐狸等野生動物成為主要傳染源。
注意:被倉鼠咬傷了也要注射狂犬疫苗哦~
03 狂犬病如何傳播?
病毒主要通過咬傷傳播,也可由帶病毒犬的唾液,經各種傷口和抓傷、舔傷的黏膜和皮膚入侵,少數可在宰殺、剝皮、切割等過程中被感染。
04 哪些人容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獸醫與動物飼養員尤其易感。人被病犬咬傷後發病率為15%-20%。被病獸咬傷後是否發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咬傷部位:頭、面、頸、手指處被咬傷後發病機會多。
咬傷的嚴重性:創口深而大者發病率高。
局部處理情況:咬傷後迅速徹底清洗者發病機會較少。
及時,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者發病率低;被咬傷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發病機會多。
05 狂犬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潛伏期長短不一,大多在3個月內發病,也可長達10年以上,潛伏期長短與年齡、傷口部位、傷口深淺、入侵病毒數量和毒力等因素相關。典型臨床分為3期:
第一期 潛伏期
平均約4~6周,最短和最長的範圍可達10天~8個月。根據個人體質不同潛伏期的時間從幾天到數年不等。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
第二期 前驅期
感染者開始出現全身不適、發燒、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覺異常等症狀。
第三期 興奮期
患者各種症狀達到頂峰。出現精神緊張、全身疼攣、幻覺,還特別怕水等症狀。因此狂犬病又被稱為恐水症。
06 狂犬病重點「在防不在治」
1. 控制傳染源
要完全禁止養犬是不現實的。加強管理勝過禁止,飼養者應進行登記,做好犬隻的預防接種。
2. 及時處理傷口
凡是被可疑的動物(未經接種的貓犬,或來歷不明的野生動物)咬傷之後,都應盡早對傷口進行處理。傷口處理越及時,越徹底,對預防狂犬病就越有利。
➀排淨污血:對於出血較少的傷口,建議盡量把血擠出,因為血液能帶出可能由動物唾液帶進傷口處的狂犬病毒。切記不可用嘴吸血。因為狂犬病毒可能入侵口腔中的微小破損,促使病毒快速進入腦部,加速發病。
➁沖洗傷口:用20%肥皂水反復沖洗。
➂消毒傷口:沖洗後,用5%碘酊反復燒灼傷口。除非傷及大血管需緊急止血外,即使傷口深、大亦不應縫合和包扎。
➃對於傷口深大及傷口靠近頭部的患者: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傷口內滴注或其周圍作浸潤注射。
➄按需要施打抗毒抗菌藥物:必要時,可以施打破傷風抗毒素和適宜的抗菌藥物。
3. 預防接種
目前主張凡是被犬、貓、狼等動物咬、抓傷或舔後,都應全程規範注射狂犬疫苗。從注射第一針疫苗算起,約3周產生抗體,1個月左右達高峰,故要求在咬傷24小時內接種狂犬病疫苗,最遲不要超過48小時。若超過48小時,仍建議接種疫苗,以減低發病風險。
小貼士
若接種疫苗後,再次被動物所傷,按以下方法處理:
●如動物致傷發生在免疫接種過程中,則繼續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種,不需加大劑量;
●如動物致傷發生在全程免疫後半年內,一般不需要再次接種疫苗;
●發生在半年到1年內,應當於0和3天各接種1劑疫苗;發生在1-3年內,應於第0、3、7天各接種1劑疫苗;超過3年,則需要全程接種疫苗(具體加強免疫接種參見疫苗產品說明)。
4. 注射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應用於咬傷創面深廣或發生在頭、面、手、頸等處,且咬人動物確有狂犬病存在者,盡早立即注射高效免疫血清。
07 被咬後的傷口處理
如果被貓狗咬傷,一旦破皮出血,必須及時清洗消毒傷口,越早處理對預防狂犬病病毒感染,獲得免疫機率就越在。
處理方法:用肥皂水反復清洗傷口,對於較深的傷口或傷勢嚴重的情況,清洗傷口之後,及時送往指定的衛生防疫部門,進行傷口消毒處理、加註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狂犬疫苗注射,並按需要結合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等。
注意除傷口特別大、又傷及血管需止血以外的情況,一般傷口是不包扎的,因為狂犬病毒具有厭氧性,在包扎傷口後成了缺氧狀態,病毒更會大量生長。
08 咬傷前後預防方法
目前對狂犬病尚無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病死率幾乎100%。狂犬病疫苗是用於預防感染狂犬病,大可分為兩種:
咬傷後(暴露後)預防
也就是在人被動物抓傷、咬傷,或皮膚或粘膜被動物舔過,所需要接種的疫苗,包含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用於預防感染狂犬病。
無咬傷(暴露前)預防
是一些特殊的工作人員,如:疫區獸醫、動物飼養管理人員、屠宰人員、狂犬病毒實驗人員、疫苗製造人員、狂犬病人的醫護人員等,均需要用狂犬病疫苗進行預防接種。但這種預防疫苗,出現妊娠、急性發熱性疾病時,可推遲接種。
總結
世界衛生組織第二版《狂犬病專家磋商會報告》裡所訴的「十日觀察法」,也是建立在立即接種疫苗後再繼續進行的觀察。在被咬傷的人員立即接種疫苗的同時,對咬人的貓狗進行觀察10天,若是這10天以內貓狗並未因狂犬病發作而死亡,則可以終止狂犬疫苗的注射,並可以判斷被咬人員沒有感染上狂犬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