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放屁,乃人之常事。雖然經常讓人覺得不雅、尷尬,但不可否認,它也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不少人會把屁形容為身體的毒氣,毒氣不排掉,身體就容易出毛病。
但放屁太多,也可能並不代表就是在排毒,也許是身體攤上大事了!
放屁太多,怎麼回事?
如果你一天下來,盡感覺到屁股「噗噗噗」地往外排氣,有可能是:
一、產氣食物吃多了
有時放屁過多,別多想,也許只是吃了較多的產氣食物而已。
比如澱粉類食物,紅薯、土豆等就屬於這類;再如蛋白質類食物,如豆漿、牛奶等。
二、吃太多,消化不良
吃撐了消化不良,也會增加腸內無法消化吸收的食物成分,為後續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增加產氣提供了基礎。
三、菌群紊亂
特別是產氣菌過多,也可引起腸腔內氣體產生增加。
要想減少放屁,你可以這樣做
一、暫停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洋蔥、蘿蔔等;
二、養成細嚼慢嚥、不在吃飯時看書等好的飲食習慣;
三、養成好的排便習慣,糞便常是屁的來源,腸內積攢過多的糞便,自然會產生很多屁。
而假如症狀一直無法緩解,就要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了。
沒屁少屁,也危險!
既然放屁多危險,那不放屁,應該是好事吧?
很遺憾,無屁也危險。放屁這一行為,外科醫生在進行腹部手術後,對病人是否放屁特別關心。
如果連連放屁,則表明胃腸功能恢復,手術成功。如果術後3~4天仍不放屁,那就要採取相應措施,設法把屁引出來,或考慮手術的效果。
可見,放屁與否,對人體健康的意義實在非同小可。
長時間放不出屁,往往會引起腹脹,這多半是胃腸道阻塞或者蠕動障礙所致。
比如腸粘連、腸扭轉、腸套疊或者消化道腫瘤等引起了腸梗阻,會導致腸道內氣體不斷產生,引起腹脹、腹痛甚至嘔吐,但是又由於屁被腸子堵住了,就會出現「痛、吐、脹、閉(肛門無排氣、排便)」的症狀。
一旦出現,不要誤以為是便秘,自己吃一些瀉藥就完事了,要馬上停止進食、喝水,及時就診。
這種臭屁,要當心
都說「響屁不臭,臭屁不響」,但有些屁啊,卻是又臭又響?
為了更好理解,這裡引入兩個概念——
肉屁
當我們吃了過多的蛋白質類食物(如肉類)後,屁中的硫化氫、吲哚和糞臭素含量上升,臭臭的「肉屁」就產生了。
薯屁
而當吃了薯類等澱粉含量較高的食物時,屁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則會產生不臭的「薯屁」。
可想而知,如果你吃了較多的肉和薯時,就要同時面臨「肉屁」和「薯屁」的強力魔法攻擊……
大多數的臭屁,一般代表著飲食結構的異常,是調整飲食的提示。
腥臭味的屁是警報信號
而有些味道的臭屁卻很危險,要當心是身體的報警信號,比如以下這種:
聞起來像臭魚爛蝦一般的腥臭味,或者是血腥味的屁,預示著消化道可能有:
一、炎症或出血
那是因為血液積聚在患者胃腸道中,經胃酸及腸道細菌的分解,會使排出的便便變成柏油一樣,放出的屁也帶有血腥味。
二、腫瘤
腸道有惡性腫瘤時,由於癌組織糜爛、剝落、出血,再加上細菌的分解發酵,放的屁也有腥臭味。
總結
放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當如果頻繁放屁,那麼身體可能出現了一點小問題,要及時找到原因,對症養護,只有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越來越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