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VID-19基本訊息:2019冠狀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如何降低病毒的感染風險?

2019冠狀病毒是如何傳播的

雖然冠狀病毒從2019年底開始,已經影響了我們的世界到現在,不過由於台灣很幸運的直到最近這兩週都沒有社區感染爆發,染疫人數現在才爆增。因此希望此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補充一些基本的須知和注意事項,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12月13日的報導,2019冠狀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如何降低COVID-19病毒的感染風險?


COVID-19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我們知道,這種疾病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並以若干不同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感染者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或深呼吸時,會從口或鼻中釋放出微小的液態顆粒,造成病毒傳播。這些液態顆粒從較大的「呼吸液滴」到較小的「氣溶膠」不等。

  • 當前證據表明,該病毒主要在彼此有密切(通常在1米以內(短距離))接觸的人之間傳播。當含有病毒的氣溶膠或飛沫被人吸入或直接與人的眼、鼻或口接觸便可能造成感染。
  • 病毒也可能在通風不良和/或擁擠的室內環境中傳播,人們在這類環境中往往會停留較長時間。這是因為氣溶膠能懸浮在空氣中或漂浮至1米以外(遠距離)。

人們還可能因觸摸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後不洗手就觸摸自己眼鼻或口部而受到感染。


感染者什麼時候會傳播病毒?

感染者無論是否有症狀,都可能具有傳染性,將病毒傳給他人。

實驗室數據表明,感染者似乎在症狀出現前(症狀出現之前2天)和發病早期最具傳染性。發展成重症的人傳染期可能更長。

雖然從未出現症狀的人也可能將病毒傳給他人,但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仍不清楚。在這一領域還需要開展更多研究。

無症狀和尚未出現症狀的人有什麼區別?他們不都是指沒有症狀的人嗎?

這兩個術語都指沒有症狀的人。不同之處在於,無症狀者指的是已感染但從未出現症狀的人,而尚未出現症狀者指的是當時尚未出現症狀但後來出現症狀的人。


在某些環境中COVID-19是否更容易傳播?

是,人與人之間長時間近距離接觸的任何情況都會加劇傳播風險。室內場所的風險,尤其是通風不良環境的風險,高於室外場所。唱歌或運動中深呼吸等活動會從口中排出較多顆粒量,也會增加傳播風險。

在這方面,有三個特徵可幫助判斷,它們描述了更利於COVID-19 病毒傳播的環境:

  • 擁擠的地方;
  • 人員密切接觸的環境,尤其是很近距離的交談環境;
  • 通風不良的封閉空間。

在上述三個特徵並存的地方,COVID-19傳播風險尤其高。


如何降低COVID-19病毒的感染風險?

有很多措施可以保護自己和親人的安全,免受COVID-19感染。要降低風險就必須瞭解風險。請遵循以下基本防護措施:

  • 遵循當地指導:查看國家、地區和地方當局的建議,獲得與您所在地最相關的信息。
  • 保持距離:與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離,即使他們看起來並沒有生病,因為人們可能感染病毒而不出現症狀。
  • 佩戴口罩:佩戴合適的三層口罩,尤其是在無法保持身體距離時,或者在室內環境中。在戴上和摘下口罩之前均要洗手。
  • 避免擁擠的地方、通風不良的室內場所和與他人長時間接觸。更多時間呆在室外而不是室內。
  • 通風很重要:在室內時打開窗戶,增加室外空氣的流入量。
  • 避免接觸表面,尤其是在公共環境或醫療機構中,以防有COVID-19感染者接觸過這些表面。使用標準的消毒劑定期清潔表面。
  • 使用肥皂和水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經常清潔雙手。如可能,應隨身攜帶並經常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 咳嗽和打噴嚏時用彎曲的肘部或紙巾遮掩口鼻,並將用過的紙巾立即扔進封閉的垃圾箱,然後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 接種疫苗:輪到你的時候,請接種疫苗,並請遵循當地有關疫苗接種的指導和建議。

延伸閱讀:

COVID-19基本訊息:2019冠狀病毒有何症狀?得到了會怎麼樣嗎?

COVID-19基本訊息:2019冠狀病毒會留下後遺症嗎?哪一種族群比較容易染疫?

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Steven Hsu

Steven Hsu

網絡媒體編輯經驗豐富,曾任其他領域網站主編三年,如今轉戰健康領域,不僅是因為關心健康,更是因為希望能透過分享內容來幫助大家。

探索更多來自 健康久 Health99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