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一、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註1】,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依據國內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而重症致死率約在1.3%至33.3%之間。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依據國內歷年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二、腸病毒的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三、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但可透過以下10大的衛生保健動作【註2】 ,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註3】。
-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 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
-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四、乳鐵蛋白能預防腸病毒嗎?!
腸病毒71型因為其在兒童嚴重神經系統疾病病變而聞名,並且還沒有有效的疫苗或抗病毒藥物。所以有研究探討乳品中的乳鐵蛋白能預防近年最令家長害怕的腸病毒71型【註4】;但另有一個收錄了172位幼童的研究【註5】於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在幼稚園對健康兒童進行了含有乳鐵蛋白(每日劑量約70至85毫克)的口服補充劑的前瞻性隨機單盲臨床試驗。在該試驗中,以70mg /天的劑量口服補充乳鐵蛋白對預防腸病毒71型或輪狀病毒感染沒有任何益處。
綜合上述,影響乳鐵蛋白是否能有作用的關鍵是:「吸收」。年紀愈小、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從乳品中得到的乳鐵蛋白反而最完整。乳鐵蛋白就像是在預防針前的防線,寶寶從母乳或配方奶中可以完整的把它移到血液中加以利用。1歲後,消化系統發育完全後,乳鐵蛋白經過腸胃消化就會被切割吸收,吸收後變成營養、熱量後再重組,重組後就不一定是變成乳鐵蛋白。所以年齡愈大,口服補充乳鐵蛋白的幫助就愈有限。
延伸閱讀: